
經朋友介紹參加了艋舺歷史古蹟導覽團, 重新認識這個地方
龍山寺, 青草巷, 地藏庵說明了宗教跟當地人的生活息息相關, 去龍山寺拜拜保平安, 生病時在廟裡求了藥籤就去青草巷抓藥, 死的時候則是在地藏庵請求菩薩保佑死後的生活.
從地藏庵旁邊的小路一路通到剝皮寮裡面的巷子(外面的廣州路其實是之後才開的新路). 剝皮寮裡原先是市井小民住的, 又有前舖後居或是下舖上居的建築型式, 賣木材的, 米的, 還有以前的長壽茶店, 太陽印本廠...重新修復後裡面還多了一些燈紅酒綠是以前並沒有在這個區域的景象. 剝皮寮裡還保留了一些以往建築的特色--外牆的防火磚, 磨石子, 洗石子, 木窗, 以及牆的不同建材--竹子, 石頭, 磚塊. 地上還有TR磚跟S磚, 這些有的都是日據時代留下的產物, 算起來應該都很有歷史價值. 除此之外, 剝皮寮還介紹了當時有名的人, 不管是商人, 醫生, 還是外國人...

繞過老松國小, 到了以前的賊仔市, 現在已經變成賣二手電視的地方, 這個地方電影艋舺也有來取景, 後面還有蚊子的媽媽開的美容院. 這邊看起來其實一點也不會有風化區的感覺(就是一般平民百姓住的地方而已), 而且還有很樸實懷舊的感覺(真不像台北市)
沿著康定街走到了清水祖師廟, 也就是電影說的廟口. 不過電影場景跟現實看起來差很多, 場景裡的廟口相當熱鬧, 而現實生活裡只有孤孤單單的廟, 跟兩旁鐵皮屋頂的沒落的商店, 廟其實也小小舊舊的但是應該算是艋舺最古老的廟了(因為本來以為是最古老的龍山寺其實也是經過好幾次修復才成為現在的模樣). 祖師廟見証了當時泉州三邑人、同安人、漳州人等移民勢力的「頂下郊拼」這場影響台北歷史甚鉅的械鬥事件, 據說那時還被燒掉了, 建造祖師廟的安溪人因為沒什麼錢還重蓋了很久.
對面圓環邊有一個萬華區史展示中心展示以前的舊照片, 既然來了就去看看吧. 旁邊還有一個六十年老店的米苔目據說也是很不錯, 一碗才十五元.

接著開始走台北第一街貴陽街. 青山宮的主委還跟大家說貴陽街的厲害之處就是總統府北一女等重要建築都在貴陽街. 貴陽街兩旁的牌樓其實跟三峽老街大溪老街的感覺都很像, 只是因為這邊沒有好好維護所以看起來沒那麼完整, 但也因此沒有過於商業化, 百年老店的香舖也還在, 牌樓後面的房子跟小巷子看起來都還很有歷史的味道. 接著又造訪了青山宮, 主委還特地開燈讓大家拍天花板的藻井. 青山宮的遶境算是當地很盛大的活動, 在農曆十月二十日開始夜巡, 有機會一定要來看看, 聽說很多人大老遠來讓青山王祝福.
轉進華西街時先去吃了阿猜罵的甜湯. 我吃了紅豆湯加碰餅, 碰餅真的很好吃, 一碗五十元應該是觀光夜市的價錢. 華西街夜市以東以前是寶斗里, 以西則是青山里, 寶斗里就是電影裡的花街取景地方. 鑽進華西街夜市的小巷子, 後面真的是別有洞天, 但是現在幾乎呈現廢墟的狀態. 花街現在還看的到一點拍完電影留下的痕跡--裝飾的小花, 木板貼壁紙的臨時牆壁, 除此之外花街看起來比旁邊幾條還要陰森恐怖. 走到底有一間巴洛克裝飾的樓房據說是唯一留下證據這裡就是當時日本人來尋歡的花街. 萬華的房子很多蓋得很近, 屋頂又相連, 有時讓人搞不清楚到底是巷子還是房子裡面的通道.

過了桂林路就是華西街的北段, 據說以前只有這一半部. 走進40巷就是之前辦真艋舺攝影展的場地, 底是一家也很有歷史的古山園旅社, 據說附近的茶店仔如果有把小姐帶出場的幾乎都是來這樣的旅社進行交易(就在我們在大廳導覽時正巧看到一對不太像夫妻的男女從樓上走下來), 這時突然覺得萬華給人的情色印象真的是有點根深柢固(如果在旅社看到老先生跟阿姨一起出現都會覺得是在進行情色交易)不過比起現代人在夜店發生的一夜情會覺得萬華的老先生跟阿姨說不定是更有感情的(會聊聊天, 甚至變成老相好那種).
料館媽祖跟黃氏家廟就蓋在旁邊. 料館媽祖跟黃家的淵源讓這兩個建築連結在一起, 有興趣的人可以自己GOOGLE一下料館媽祖. 從這邊往貴陽街方向走去一直到淡水河據說是當時黃家的港口(當時有名的三大家族--黃林吳各有各的港口, 也各有家廟. 我只記得林就是林安泰古厝的那個林家, 但家廟不是蓋在林安泰古厝)然後又去看了僅存的書院--學海書院, 如今是高氏的家廟, 剛好我們去看的時候有車子進入所以大門打開, 不過也只能看到門面.
倒數第二站是仁濟醫院, 也是當地人常去的醫院. 據說是結合當時的托兒院跟精神病院等等的同濟醫院(聽起來是佛心來著的人所創立的, 收養不知生父是誰的嬰兒以及精神病患)
最後就是艋舺隘門--也是電影裡一開始蚊子被追殺的時跳下來的場景. 這是一條無尾巷, 裡面有一些茶店. 在網路上查資料時看到有人說女生最好是結伴進入, 不過當時我們是一群人一起進去的, 加上雖然這條路小小的但進進出出的人相當多, 所以感覺不出有什麼恐怖的地方. 當我們在導覽時有位先生也站在兩棟屋子中央的小巷子聽, 中間還幫導遊提詞, 後來人走得差不多時他跟導遊聊起來, 說政府的十二項建設有計畫將這個隘門拆掉, 然後還聊到什麼王爺前面的米粉湯好吃, 以及電影之後艋舺並沒有變得比較好云云.

現在比較可以理解為什麼老一輩的人會比較喜歡去逛萬華(我說我爸) 因為那邊還保有很多以前的習慣跟文化 是這個變動的太快的城市沒有辦法理解的 相同的我爸有時也會說無法理解現在這個變動的太快的世界. 像是茶店的文化--以前的人因為沒有電話網路之類的所以都只能靠聚集在茶店聊天交換訊息, 或是在路邊賣舊貨的情況--保有以前愛物惜物的精神.

雖然當地人對這部電影有褒有貶, 說是借此炒作或消費艋舺也好, 我倒覺得因此激出一些有心人因此站出來大力介紹艋舺的歷史跟文化也算是不錯的效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